一、课程的性质 本课程针对全校本科学生,从创新思维和创新意识培养的角度,阐述创造性思维的理论知识和创新方法的实践过程,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了解创新流程的校级创新思维能力课程。 二、课程的目的和任务 1、引导学生认识到我国目前的创新创业现状,意识到创新创业的重要性与迫切性;通过对相关理论知识的讲解,使学生熟悉并掌握与创新相关的概念,对创造性思维有深刻的认识,理解、发现和突破现有的思维定势,使学生掌握多种创新方法,引导学生进行科学创新; 2、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激发学生创新意识,启发学生用新的视角看待所学的知识,积极引导学生将本课程的相关知识与自己的专业相融合,并鼓励不同专业的学生组成团队进行跨学科创新,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潜在创新能力,积极鼓励每位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践中。 三、课程教学基本要求 1、知识培养基本要求 通过创新理论的学习,了解创造力的构成,理解创造性思维的特征,掌握并能够灵活应用方向性思维(发散思维与收敛思维、正向思维与逆向思维、横向思维与纵向思维)和形象思维(想象思维、联想思维、直觉思维、灵感思维)突破思维定式。 通过创新实践训练,掌握头脑风暴法、设问法、思维导图、列举法、组合分解法、六顶思维帽法、类比法和TRIZ法等八种创新方法。 2、能力培养基本要求 运用所学的理论知识,测评自身创造力,分析创造力欠缺的因素,找出提高创造力的途径;针对创新过程中的思维定势问题,分析其类型和形成的原因,讨论突破思维定势问题的思维方法,培养探究式学习思维能力。 通过分组完成一个创新项目的实践,运用头脑风暴产生大量创意,设问法选题,思维导图完善题目等,逐步掌握创新方法,培养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能力;通过资料收集,实验(实践)方案设计,实验数据分析或实践调查分析,撰写报告,制作课件并在班上汇报等环节,培养分析、总结和表达能力。 3、素质培养基本要求 通过学习克莱尔·彼得森(Clair Patterson)、爱迪生(Thomas Alva Edison)、伦琴(Wilhelm Röntgen)、亚历克斯·奥斯本(Alex Faickney Osborn)等科学家的研究经历,体会科学家们在科学研究过程中的坚持不懈、坚持真理和勇于创新的精神,引导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激发学生的求知热情、探索精神以及敢于向旧观念挑战的精神,培养正确的学习和工作观。 四、课程教学内容与安排 本课程以创造性思维的理论知识为基础,以创新方法为实践教学的重点,以专题讲座、课堂讨论和课外实践为课程组织形式,以科学发明案例和前沿科技产品为引导,从其发现与革新过程中剖析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本课程的教学内容、重难点、和学时分配等具体安排见下表。
序号 |
专题名称 |
重点 |
难点 |
课时 |
1 |
导论 |
创造的含义、类型以及创造的主观动因,创造力及其构成 |
创造力及其构成 |
3 |
2 |
创造性思维与思维定势 |
创造性思维的特征,突破思维定势 |
突破思维定势 |
4 |
3 |
方向性思维 |
发散思维、逆向思维、横向思维的应用方法 |
逆向思维、横向思维的应用方法 |
3 |
4 |
形象思维 |
形象思维的含义和分类,直觉思维的含义,以及直觉思维的特征 |
直觉思维和灵感思维的应用 |
3 |
5 |
头脑风暴法 |
头脑风暴法的2个基本原则和4个基本规则,头脑风暴法运作程序的五个步骤 |
通脑风暴法的应用实践 |
4 |
6 |
设问法 |
奥斯本检核表法与和田十二法 |
设问法的合理应用 |
2 |
7 |
思维导图 |
思维导图绘制的六个步骤与规则 |
思维导图绘制的误区 |
4 |
8 |
列举法 |
属性列举法及其实施步骤 |
列举法的应用实践 |
2 |
9 |
组合分解法 |
形态分析法的概念和实施步骤 |
组合分解法的应用实践 |
2 |
10 |
六顶思考帽法 |
六顶思考帽(即白色、红色、黑色、黄色、绿色及蓝色思考帽)的概念、特征、问题、使用难点及原则 |
六顶思考帽的应用实践 |
3 |
11 |
类比法 |
综摄法的基本原理、实施步骤 |
类比法的应用实践 |
2 |
12 |
TRIZ法 |
TRIZ理论的基本思想及体系结构 |
技术系统进化S曲线,物理矛盾 |
4 |
五、课程教学环节要求 在教学过程中,以培养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为目标,认真贯彻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育理念;采用启发式、讨论式、实践式等方法,加强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交流,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团队协作、学科交叉,强化创新思维的训练。鼓励通过网络资源、探索性实践、小课题研究等多种方式开展探究式学习,因材施教,激发学生的智力和潜能,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六、与其它课程的联系 本课程是“创新创业教育”必修基础课程,能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引导学生深入探究知识,增强学生创新思维能力,融合其他创新创业课程以及相关专业的课程,有机结合校内的互联网+创新创业大赛、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大学生创新创业俱乐部、大学生创新创业园等实践平台,可形成充满生机和活力的创新创业孵化校园生态圈,使得那些有创新创业意向的学生系统了解了相关的知识,掌握了科学的方法,从而更加从容和理性地开展创新创业实践,得到较好的效果。 七、教材及参考教材 使用教材: 1、辽宁省普通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指导委员会.《创造性思维与创新方法》.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3. 参考资料主要有: 1、辽周苏.《创新思维与方法》.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7. 2、刘艳彬,李兴森.《大学生创新创业教程》.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16. 5、郭斌,王成慧.《大学生创新创业案例(第二辑)》.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16. 4、吕丽,流海平,顾永静.《创新思维——原理·技法·实训》.北京: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14. 5、胡飞雪.《创新思维训练与方法》.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