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条件

1.各级政府高度重视非遗传承保护与文化产业研究。

国家出台了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振兴文化产业的一系列政策:《关于加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关于推进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的若干意见》等一系列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文化发展专项政策的提出,给宜宾非遗保护和文化发展带来了政策的支撑,同时也规范了宜宾非遗保护和文化发展动态与方向。

四川省先后发布了《中共四川省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加快建设文化强省的决定》、《四川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推进文化产业发展的意见》、《四川省“十二五”文化改革发展规划》、《四川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条例》等重要文件,对宜宾非遗保护和文化发展具有更贴切的指导意义,是地方文化发展更具特色的政策指导。

为了更好地促进宜宾文化发展,宜宾市委出台了《关于加快建设文化强市的决定》、《宜宾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文化产业发展的意见》,从宜宾文化建设的实际情况出发,宜宾市政府提出了建设一批有特色的文化产品,重点发展一批实力强大的有较强竞争力的核心骨干企业,建设一批占主导地位的文化产业集团,在产业品牌建设方面培育具有发展潜力的文化品牌,在文化产业园区的建设方面,要建设一批优势基地作为标兵,根据区域特色优势来打造,形成独特的地方特色,产业特色,突出文化产业的内涵发展,形成整体实力日益增长的文化产业发展新态势。

2.复合型人才打造核心竞争优势

   本课程除了文学与新闻传媒学院的主讲教师和实践教师外,还可以邀请美术与艺术设计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川茶学院、政府管理学院等多个二级学院的教师进行授课,优化成员内部结构。此为,在建设过程中,《非物质文化遗产与田野考察》还吸引了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利用、文创旅游产品开发与文化产业研究相关专家,通过各种途径开展了一系列交流、研究、协作等工作。同时,学校拥有众多非遗相关的课题,并积极鼓励学生参与教师的课题,进行实地调研。如文新学院彭贵川教授的《符号经济视野下的宜宾文化产业研究》,美艺学院张莉老师的《图解川南非物质文化遗产》。马克思主义学院常智敏教授带学生“记录”宜宾文化口述史、茶文化学院组队调查“川红功夫茶”、文新学院编制《翠屏区“十三五”文化规划》等。未来,将依托校级科研团队“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文化产业研究”,有效整合各类资源,以合力的形式共同促进川南特别是宜宾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文化产业发展研究。

3.宜宾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为平台研究提供优势资源。

    初步调查,宜宾目前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4项:五粮液酒传统酿造技术、江安竹簧工艺、兴文大坝高装(抬阁)、苗族蜡染技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26项,包括宜宾面塑、思坡醋传统酿造技艺、川红工夫红茶制作技艺、宜宾燃面传统制作技艺、红楼梦蒸馏酒传统酿造技艺、叙府龙芽茶传统制作技艺、苗族古歌、珙县珙石雕、女子踩桥等。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158项。省级以上非遗传承人几十名。丰富的资源为课程顺利开展提供了基石。

4..课程资源条件

     本课程已经形成了较为完善的实施体系,开设课程群,形成“分层式”创新能力培养模式。具体而言,大一学期开设“创新性思维与创新方法”、“创新性思维开发与落地”、“发明创意与设计”等课程;大二学期开设“非物质文化遗产与田野考察”“写作学”、“文学理论”等课程;大三学期开设“文学人类学”、“美学”、“中国古镇与保护”等课程,同时组织优秀学生参加各级各类“挑战杯”竞赛。此外,文新学院利用学科建设经费,采购相关图书上千册。同时教师的教学资源库有大量相关图片、文字、视频等素材资源;中国非物质文化网站等相关网络上也有大量共享课、微课程、电子出版物的图文、视频数字资源等。学校的多媒体教室,学院的编导传媒工作室和汉语言文学实训基地以及相关网路课程和微课程平台是我们常用的实践资源。与此同时,我们鼓励学生立足家乡,关注本土非物质文化遗产,所以每个人的家乡都是我们广袤的实践实训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