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法部预防犯罪研究所鲁兰博士来我校做学术交流
2018年5月4日上午在三教楼A座101学术报告厅,社区矫正研究中心特聘教授、司法部预防犯罪研究所鲁兰博士来校开展学术交流活动。
鲁兰博士以《社区矫正立法与实务最新动态》为题,在回顾社区矫正立法进程的基础上,对当前我国理论界与实务界争议较大的社区矫正执法主体身份、执行环节风险、中国特色社区矫正模式、社区矫正信息化建设等问题进行了详细剖析。鲁兰博士引用了全国政协委员、司法部副部长刘振宇“最后一公里”的说法,提出了社区矫正现存最大的问题---执法主体身份。鲁兰博士认为明确矫正工作人员执法主体身份,既有利于执法的严肃性和权威性,又有利于体现刑罚执行效果。除了收监执行,社区矫正实践中,还会涉及到强制带离、传唤到场、押送、脱逃查找、制止不法侵害等强制措施,需要人民警察介入。同时,为落实司法部治本安全观新理念,在监狱扩大假释比例、允许罪犯离监探亲的背景下,社区矫正工作需要关注社区服刑人员的教育矫正。需要创新教育矫正模式,可以借鉴北京市拓展入矫教育、天津滨海区“以教育质量为突破口”等做法,积极开展心理教育、采用网络教育等多元方式。当然,教育矫正要坚持“适当干预”、“区别对待”原则。
学术报告由中心主任、法学院院长邓中文教授主持,王藩侯副校长代表学校对鲁兰博士来校致谢。社区矫正研究中心全体成员、宜宾市大学生社区矫正志愿者工作站部分志愿者、全校部分师生,宜宾市司法局及所辖区县司法局分管社区矫正工作干警共计200余人聆听了学术报告。
学术报告前,鲁兰博士对社区矫正研究中心撰写的研究报告被省市实务部门采纳、成立社区矫正大学生志愿者工作站并开展志愿帮教活动、指导社区矫正方向大学生创新训练项目等服务地方、人才培养等举措,给予了高度肯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