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建设方案
为适应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背景趋势,响应省委省政府《省领导联系指导五大支柱产业和数字经济发展工作方案》,积极推动创新创业教育教学改革,促进《茶叶加工学》课程建设上质量、上水平,特制定此课程建设规划方案。
(一)建设目标
在学校的大力支持下,重点抓好课程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主要包括:加强实践教学、创新创业教学体系建设;优化实践性教学、创新创业教学环节。进一步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完善教学团队。进一步加强教学资源建设,主要包括:加强实践教学基地建设;编著宜宾学院茶学专业的课程专用教材,完善教学大纲、课件,扩充试题库,并积极申请开展网上教学等内容,从而全面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水平。争取2年内建设成为具有一流教师队伍、一流教学内容、一流教学方法、一流教材、一流教学管理的省级示范性课程。
(二)建设方案
1、继续深化课程教学手段和方法改革
首先,加强信息化教学模式的探索,思考O2O教学模式的应用。利用学校的MOOC平台,加强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的管理,真正实现翻转课堂。同时积极采用探索研讨式、启发式、参与式、案例式等教学方法,变“教师为主体”为“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创新为主线”,力争发表相关教改论文2篇及以上。其次,在实践教学方面充分利用校内外实训基地,引导全体茶学学生每年举办校级的制茶大赛,并积极推荐表现优异的学生参与地方及企业举办的制茶大赛等。再次,进一步细化实习教学,针对宜宾茶叶生产实际,把本课程及附属相关课程中实习教学环节分二次集中安排在校外教学基地进行,3-4月进行近三周的春茶综合实习,7-8月期间进行一周的花茶实习。
2、继续深化课程考核方法改革
理论教学考核注重综合素质考核,过程考核和期末考核结合评定。通过学生的平时课堂表现、创新产品开发、答辩汇报等多方面进行过程考核,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期末考核采用题库,要求减少客观题,增加能力与应用测试题。实践教学考核采取阶段考核与验收考核相结合的方式,按操作技能占60%,实训表现占20%,实训报告占20%计成绩。同时推行职业资格证书考试,学生学习本课程后,鼓励通过中级茶艺师和中级评茶员职业资格证书考试。
3、继续加强建设教学团队
课程教学团队共有16人,主讲教师5人、专业就业指导教师2人、辅导教师2人、课程建设指导师5人、企业项目指导教师2人。在今后的教学团队建设中,一方面,力求引进更多企业优秀人员、尤其是行业创业人员进入课堂,为学生教授茶叶创业知识、项目申报、公司运营管理等内容,更大提升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另一方面,选派教师下企业顶岗实践或出外进修等措施,加强“双师双能型教师”培养,从而为创新创业教育课程提供源动力。
4、建设共享型教学资源库
在未来两年内,针对课程目标,以促进学生职业能力、创新创业能力培养为出发点,以网络化为平台,建设《茶叶加工学》课程资源库,实现优质教学资源共享。课程资源库主要包括课程标准、课程大纲、电子教案、教学课件、试题库、教学素材、参考图书、参考网站及期刊等。搭建网络学习平台,实现在线学习、在线测试、在线答疑,将课堂教学进一步延伸到课外,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开辟空间,提供场所,使课程资源库服务于全校师生。
5、继续加强实践教学基地建设
为进一步满足学生的创新意识、创造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学院将和四川省茶叶集团有限公司共同申报建设茶叶深加工省级重点实验室,通过茶叶加工工程实验室+茶叶深加工实验室的“1+1”模式,指导帮助学生开展创业计划和创业实践,逐步形成我校创新创业教育新特色,力争成为茶叶加工学科研转化和社会服务共享平台。
6、以学生自主活动为突破口,实现创新活动的日常化
众创空间“创想部落”和尚茗茶学社,是推动学生创新创业活动落实到实处的重要手段。我院计划在现有的基础上,扩大创新创业平台的规模。增加平台的基础条件,加强规范管理,将创新创业平台与课程建设融为一体,做到学生创新创业活动日常化、连续化,成为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重要支撑。争取在未来两年内,学生的国家级创新创业训练项目能够立项5项。
7、拓展成全校公共课
宜宾是四川省的茶叶大市,在未来两年内,拟将课程从面向茶学专业的必修课,扩展到全校学生的公共课。简化茶学加工理论的讲授和要求,设计面向非茶学专业的任务模块,编制专门的教学计划、教学大纲,提升课程覆盖面,扩大其影响力,通过专业教师授课,茶学专业学生辅助教学的方式,既能对非茶学专业学生进行该课程的创新创业教育,又能进一步提高茶学专业学生创新创业思维和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