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务与政务写作》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性质、目的、任务
1.性质:本课程为通识素质类课程
2.目标、任务:
(1)培养高素质复合型的、能胜任高效率的管理工作、有效地进行信息交流、具有较高的应用写作能力的从业人员,使高等教育直接有效地为社会服务。
(2)通过应用写作理论的学习和实际操作,掌握一定的应用文写作基础知识,提高应用文写作能力,以适应当前和今后在学习、生活、工作以及科学研究中的写作需要。
(3) 要求能够规范制作日常应用文、机关事务文书、行政公文以及论文、消息、合同、申论等的写作。
(4)本课程在教学中,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知识与能力兼顾、学以致用的原则,具体地说,应完成以下教学任务:
①要使学生从理论上掌握必备的写作理论知识。写作理论知识是对写作实践的理论概括和总结,能够高屋建瓴地指导写作实践。
② 要积极引导学生阅读公文范文。阅读是写作的先导和基础,通过范文的阅读可以直接有所借鉴。
③ 教学中,知识的讲授必须与范文的分析紧密结合,可以适当选用教材以外的规范的范文进行讲授。
④要悉心指导学生进行有效的作文训练,通过训练指导,使学生快速掌握写作规范,提高应用文的能力。
⑤有效利用课堂内外的实践环节。布置学生思考与某“文种”有关的案例,让学生解决,并做成PPT,在上课时交流。同时,也要求教师充分利用录像、网络资源PPT进行教学,让学生有现场感。
⑥ 要走出课堂,到机关企业等单位去实地学习。把理论知识应用到到社会实践、生活中去。
二、教学内容(重、难点、学时分配)
第一章 应用文概论(2学时)
要求:掌握应用文的含义、种类、特性、功用;从一些关键要素方面,区别应用文与文学作品。
知识点:
应用文的产生和发展(一般掌握)
应用文的特性和功用(重点)
第二章 应用文的作者、文本和读者(2学时)
要求:一般性地了解应用文写作主体的含义和分类;明白应用文写作主体与文学写作主体的不同;区分应用文主体与应用文写作主体的不同意思。应用文文本的四个要素;应用文的读者类型。
知识点:
应用文主体的含义、分类、修养、能力(了解)
应用文文本构成要素:主旨、材料、结构、语言(掌握)
应用文接受主体的构成、特点(了解)
第三章 应用文写作过程(2学时)
要求:了解应用文写作过程的主要任务和需要注意的问题。
知识点:
客观需要是应用文写作的起因(了解)
调查研究是应用文写作的前提(重点)
正确表达是应用文写作的关键(掌握)
修改定稿是应用文写作的终结(了解)
第四章 日常应用文写作(4学时)
要求:一般掌握日常文书的基本理论,重点会写常用文体。 知识点:
日常应用文概述(了解)
告启类:启事 声明 海报(掌握)
书信类:公务书信——贺信 慰问信 公开信 商务书信倡议书(贺信是重点,其余一般掌握)
求职信、自荐信、申请书、推荐信(求职信是重点,其余一般掌握)
欢迎词、欢送词、答谢词、祝酒词(了解)
第五章 事务文书写作(4学时)
要求:事务文书使用频率较高,应在把握文体特点的基础上,学会运用常见的事务文书。
知识点:
调查报告(重点)
计划的含义(掌握)
总结(掌握)
简报(掌握)
规章制度(掌握)
述职报告(掌握)
讲话稿(掌握)
第六章 行政公文写作与处理概述(2学时)
要求:了解行政公文的主要作用,理解行政公文的含义和特性,明确行政公文的分类,掌握并能在工作中正确运用行政公文的格式和行文规则,公文的处理。
知识点:
公文的稿本、格式、与行文规则(重点)
公文写作的前提、要求与步骤(掌握)
公文的处理(了解)
第七章 行政公文写作(8学时)
要求:了解国务院颁布的《国家行政机关公文处理办法》中规定的13种行政公文的含义和特性,掌握13种行政公文的写作,重点是使用频率较高的公文,如通知、意见、请示、批复、函、报告、通报等文种的写作。
知识点:
通告(掌握)
通知(重点)
通报(重点)
报告(重点)
请示(重点)
批复(重点)
意见(重点)
函(重点)
会议纪要(掌握)
第九章 商务文书写作(6学时)
要求:本章文体的专业性较强,相对难度较大,要求掌握经济合同的基本格式、
内容知识点:
商务文书的含义及内在环节(了解)
商务文书写作的原则(了解)
商务文书写作者的修养(了解)
市场调查报告(掌握)
市场预测报告(掌握)
经济活动报告(掌握)
经济合同书(重点)
协议书(重点)
合同(重点)
第八章 论文写作、消息(2学时)
论文的选题(重点)
论文的写作(掌握)
消息的写作(掌握)
通讯的写作(了解)
第九章 申论(4学时)
申论的命题(重点)
申论写作(重点)
公务员考试相关要求(了解)
三、与其他课程的联系
本课程依托汉语言文学专业《能力化写作》核心课进行建设,该课程在2006年被评为省级精品课程,2011年参与学校通识课程招投标并成功立项,目前已完成全部教学任务。当下就业形势比较严峻,《商务与政务写作》对于全校学生应用文写作能力的普及和提升有较大作用,可以增强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为大学生更好适应以后的工作打下扎实基础。